分析生辰八字、四柱八字、五行命格、生肖运势、命理八字免费测算、相生相克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!

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?天地君亲师位是道教么

2023-12-18 21:45:26 毛豆运势网 配对 来源:互联网

 

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?天地君亲师位是道教么:【前言】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?天地君亲师位是道教么?攻略问题解答,快速解疑答惑“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”的正文如下:本文目录一览:1、《天地君亲师位》是什么意思“?2、《天地君亲……毛豆运势网http://www.maodou5.com)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,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!

 

【前言】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?天地君亲师位是道教么?攻略问题解答,快速解疑答惑“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”的正文如下:

本文目录一览:

  • 1、《天地君亲师位》是什么意思“?
  • 2、《天地君亲师位》是什么意思“
  • 3、长治市长子县结婚风俗习惯

《天地君亲师位》是什么意思“?

天地君亲师,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,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。为古代祭天地、祭祖、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,也是传统敬天法祖、孝亲顺长、忠君爱国、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。

天地君亲师思想发端于《国语》,形成于《荀子》,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,明朝后期以来,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。

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,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,主宰一切,以地配天,化育万物,祭天地有顺服天意,感谢造化之意。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。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,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。祭亲也就是祭祖,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 。

天地君亲师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据,由于深入人心,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。

扩展资料

起源

“天地君亲师”的思想发端于《国语》,形成于《荀子》。东汉时期,在《太平经》中就出现了形式整齐的“天地君父师”的说法。北宋初期,“天地君亲师”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。明朝后期以来,崇奉“天地君亲师”在民间广为流行,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。

清雍正初年,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,确定“天地君亲师”的次序,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,特别突出了‘师’的地位和作用。从此,“天地君亲师”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。

通过徐梓先生的这段话,就可以很明了地得知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的起源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,与此同时,官方对“天地君亲师”的极力推崇,说明了“天地君亲师”这一价值系统有利于当时政府对社会的管理,以此从思想上稳定社会秩序,由此观之,这一价值体系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。

《国语》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的所著,其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民性于三,事之如一。父生之,师教之,君食之。非父不生,非食不长,非教不知生之族也,故壹事之”。在这里左丘明没有提到“天”和“地”,却是着重说明了“君”、“亲”、“师”三者的意义,正所谓“民性于三,事之如一”。

后来的荀子在《荀子》中有讲到“天”和“地”,并且对“天地君亲师”五者做了阐述,正如《荀子·礼论》中记载: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;君师者,治之本也。无天地恶生,无先祖恶出,无君师恶治,三者偏亡,则无安人。

故礼,上事天,下事地,尊先祖而隆君师,是礼之三本也”。由此可见“天地君亲师”的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战国时期,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:“天地君亲师五字,始见荀子书中。此下两千年,五字深入人心,常挂口头。其在中国文化、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,自可想象”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天地君亲师

《天地君亲师位》是什么意思“

“天地君亲师位”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“神位”。

天:在古代人的印象中,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,也是自然的支配者。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,也能给人灾难,能降雨使得人们丰收,也能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。

地: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,把大地比作母亲,是再恰切不过的了。

君: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,炎帝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到文、武、周公,这些人都是历史的有道明君。

亲:按照儒家的划分,它属于孝悌仁义的范畴,也就是说,对长辈要孝顺,对同辈要友好,对朋友要宽容,对晚辈要慈爱,夫妻之间要有礼遇。

师:在古代指历代明君,如伏羲、炎帝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公、孔子。

起源:天地君亲师思想发端于《国语》,形成于《荀子》,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,明朝后期以来,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。

古人敬畏天地,拜祭天地是情理之中的。对于天授神权的皇帝,当然是要拜的。对已经故去的近亲要拜,表示不忘记祖先。后来没有了皇帝,但是这种在神龛上供奉“天地君亲师位”的传统,还是保留下来。

扩展资料:

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的来历:

明朝解缙机智,被称为“文胆”,因看不惯当朝宰相的飞扬跋扈的作风,有一次想在宰相过寿时,惩治他一下,就和明成祖打赌,说在宰相寿诞上要送他一件寿礼,要让宰相家世世代代膜拜。

明成祖在宰相寿诞当天送了一个亲笔书写的“寿”字,有贴上金,宰相收到后就挂在了正堂,解缙来时,带来了一卷红纸,解缙拿出笔,在红纸上书写了“天地君亲师”五个大字,随后又在右上首写上“九天司命”,而把宰相祖宗写在左下首。

宰相恼怒,竟然把自家祖宗即使不写在中间,也应该写在右上首,现在偏偏写在左下首,岂能不气,解缙这时候不慌不忙的向宰相问道:天生我,地载我,君管我,亲养我,师教我。

请问宰相大人,难道你‘堂上宗祖’,能大于天地,高于君主么?更何况堂上宗祖同样是父母养的,老师教的,未必他们可以不尊重父母双亲?不敬重教诲自己的师长么?”

一席话把宰相弄的哑口无言,皇帝和大臣也暗暗点头,认可解缙学识渊博。宰相仍不罢休,继续厉声质问,“我堂上宗祖,按照右为尊上之位的惯例,摆在右边总该是名正言顺的吧?为什么非要摆在左边呢? ”

解缙反问到“过年灶王爷的牌位上写着“一家之主”,请问这一家之主,应不应该享受尊上之位呢?灶神是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,家家户户,无不供奉,难道还不如你一姓之宗祖么!”。

听完解缙这样的讲解,连皇帝都坐不住了,于是在正堂换上了这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,并带领文武群臣一起参拜,这个牌位也没人再敢摘下,后来民间便也这样供奉了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—天地君亲师

长治市长子县结婚风俗习惯

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:

【议婚】

议婚,又称“议亲”,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,旧时包括“求婚”、“过帖”、“相亲”等几道程序,到准备定婚为止。在这一过程中,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、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,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。

旧时,乡俗有“天上无云不下雨,地下无媒不成婚”。男女婚姻不能自主,悉听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议婚讲究“身世田园,门当户对”,选择门户极为讲究。在沁县,过去门第观念十分严重,社会上分三等,“诗书宦门者为上等,业农工商者为中等,唱戏乐户抬轿者属下等,上等不与中下等为婚姻,而下等亦难与中上等作嫁娶,各称世家,对其门阀”。(《沁州志》)

议婚初始,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、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,又叫“提亲”。这一程序相当于“六礼”中的“纳采”。

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,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,以便“开八字”,请阴阳先生“合婚”,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。长治一带称之为“取四柱”。具体做法就是,把男女双方的生年、月、日、时“四柱”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,然后请人卜算,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。民间一般认为,男女生肖犯“对冲”的不宜婚配。所谓犯“对冲”,是指子、午相冲,丑、末相冲,寅、申相冲,巳、亥相冲,辰、戌相冲,卯、酉相冲,共“六冲”。各地历来都有“白马怕青牛,兔、龙泪交流,猪、猴不到头,蛇、虎如刀错,羊、鼠一旦休”之类的俗语。相生者可成,相克者须忌避,故乡俗有“男犯妻家三十六,女犯婆家一世穷”之说。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,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。这一程序相当于“六礼”中的“问名”。

男女双方“八字”相合后,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,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、月、日、时等事项。至此,亲事算初步定下。按照长治的说法,是女方“有主了”,或说女方“问出去了”。这一程序相当于“六礼”中“纳吉”的前一部分内容。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,“过帖”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。

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,男女两家还要“相亲”,又叫“相门户”、“看屋里”,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,最后议定婚事成否。现在长治各地仍有这种习俗,不过“相亲”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,“相亲”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,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,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。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,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,两人对面而坐,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,正所谓“对象”是也。

【定婚】

经过议婚阶段,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,便可正式定婚,即“许亲”、“定亲”了。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,数量多少,一般因时因地,视家境贫富而定。这一程序相当于“六礼”中“纳吉”的后一部分内容和“纳征”。

男女双方订婚,一般选择夏历三、六、九等吉日,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,名为“定亲饭”。主食一般是面条,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,所以又称为“吃面”。有些地方,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,意取“捏嘴”,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;女家设筵则以“臊子面”回敬,取其长,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。

定亲这一天,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。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,再送给男家。男方以之分送亲友、乡邻,称为“通知”。

上党一带,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要凑足十件,表示“十全十美”。女方“回奉”给男方的东西中,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。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,表示大家都有福(麸)、有缘(盐)分。壶关、平顺县等地,男女双方还要互送“四色礼”。男方送给女方“定亲衣”、戒指、耳环、手镯等物,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、扇子、荷包、裤带一类。其中裤带尤不可少,隐喻“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”,或者“我将为你侍奉巾栉,脱衣解带”。

上党的许多地区,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“龙凤帖”,即一种印有龙、凤的大红纸贴。男方给女方的“龙帖”上写有“求吉”字样,又叫“恳帖”,大致书写内容为:“愧乏玉田,仰祈舍诺。×××鞠躬”。女方给男方的“凤帖”上写有“允吉”字样,又叫“允帖”,大致书写内容为:“德愧比凤,愿切乘龙。姻愚弟(兄)鞠躬”。“龙凤帖”一般以大红销金柬制成,要叠成九折,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(九)。有的则叠为对折式,男女的生年、月、日、时“八字”写在中缝左右,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。

在订婚后,武乡还有“请期”的规矩,即男方择吉日备礼纳彩,由媒人率领,用食盒两架抬送女家,并告迎娶月日。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。返回时,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,还要送一捆棉花,称为“沾亲棉”,又叫“粘亲花”,表示从此沾亲带故,情谊绵绵不断。

【出嫁】

定婚以后,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,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,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,称为“会择”或“择期”。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。当地各种属相的迎娶月份分别是:“鸡兔正、七月,虎猴二、八月;猪蛇三、九月,龙狗四、十月;牛羊五、十一月,鼠马六、腊月”。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,所以非常慎重,双方家长往来磋商,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,甚至更长时间。

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,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。屯留一带称为“送天气”,平顺等地则称为“下书”、“下帖”。这一程序相当于“六礼”中的“请期”。一些地方,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。以前定婚行聘,为“小送”;现在临娶“纳币”,为“大送”。

男女双方准备婚嫁前,要举行送彩礼仪式。男方要根据女方的要求给女方送衣服用品和聘金。彩礼基本有六种:聘金、喜饼、喜面、插戴、成衣、喜红等。喜红是红棉布,用来制新妇女裤。彩礼其他五种不一定强求,但喜红必须有。

上党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夕,男女双方互赠“牲料”,婿家牲料有少许米面、一刀猪肉(约一斤)、一块生铜、一块熟铁。女家牲料缺猪肉,有少许咸盐。每种物品都象征一定的意义:米面,表示米面夫妻,祝愿夫妇勤俭持家;猪肉,表示死肉换活肉;生铜、熟铁,表示铜铁姻缘,祝愿夫妇终身相依,白头偕老;咸盐,表示有缘分,祝愿夫妇和睦相处。男家牲料由新婿亲自送到女家;女家回赠,由新婿带回。“回面”后,岳家要用红布包生铁小块,一双筷子和一把米面,含义是米面夫妻快生子。至于新娘穿红,各地皆然。结婚为大喜,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吉祥如意,类如八音会、拜天地、枕头内装筷子(快生子)、点婚灯等,皆属此例。

出嫁前一天,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,称为“送嫁妆”。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、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,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。武乡、黎城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,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;沁县、襄垣、长子的一些乡村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、核桃,鞋里放上麸子,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。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,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、有福有缘。

出嫁前夕,女家还要给女儿“上头”和“开脸”。“上头”,即改变头发式样,把辫子盘成发髻。“开脸”又叫“开面”,平顺则叫“皓脸”。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,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。一般是请一个“全福人”,即公婆、父母和丈夫俱在,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,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,并修细眉毛,剪齐鬓角。“上头”,“开脸”之后,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,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。民间认为,女儿一上头,就是人家的人了,娘家须以客相待,所以筵席非常丰盛,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。尊长、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,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、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、姑嫂关系的道理。

婚礼前一晚上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日程,男方需要找一个能说会道者。一般是议定第二天的时间、车辆的安排。注意:男方需携带面一袋、肉五斤。(不是玩笑)

【迎娶】

迎娶,又叫“迎亲”、“娶媳妇”,等于“六礼”中的“亲迎”。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。迎娶前夕,新房内要由几名男青年同睡,俗称“暖房”。

迎娶之日,婿家于大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,叫作喜草。喜草上张贴“喜”字斗方,内藏两响炮,俟迎娶临门点燃。解放前,还要备一捆谷草放在天地神位前,同时备一把铡刀,夫妇俩铡草,只准七刀铡完,因此叫七刀草。铡好的草一部分填充新枕头,一部分装入斗里,备阴阳使用。启程后,在大门和新房张贴喜联。

迎亲的队伍,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,从前到后,有炮手、开道锣、开道旗、“肃静”、“回避”朱牌、宫灯、金瓜、斧钺、朝天镫、龙虎旗、团扇、日罩……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。花轿一般为两乘,新郎、新娘一人一乘。去的时候,新娘之轿例不空行,要放花糕、青馍作为镇物;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、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,称为“压轿喜倌”。

迎娶之时,男方需选伴女婿1人、引新娘女2人,连同鞭炮手1人前往女家。返回时,女方需1名跟新婆和1名夹礼单者(一般是新娘的弟弟),相送至男家。有时女方的姑舅至亲也同往男家送闺女。上党各地的迎亲队伍中,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。武乡一带,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,称为“冰人”;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,称为“引婿”。有的地方讲究“女一男二”,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;回来时,女方自然也以“一女二男”相陪送亲。有的地方娶亲、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。对陪伴新郎的人,一般称为“伴客”;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,则称为“送客”。“送客”之外,女方再去人,便是“吃客”了。

女儿在出嫁前,上党各地大多有“哭嫁”的习俗,人称“媳妇哭,娘家富”。据民俗学专家研究,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“抢婚”有关,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“哭嫁”。这不是乐极而悲,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。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,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,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,同时对为人妻、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。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,感到委屈,更要借机发挥,大哭而特哭一场。新娘的母亲、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,一般都要陪哭。

迎娶的队伍到来后,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、关锁。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,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。迎亲者怕误了时辰,只有付“开门钱”了事。新婿出门时,随带一块猪肉,叫作打虎肉,到了女家,将其扔到新妇居宅的屋顶上。

迎娶队伍进门后,女方设筵盛情款待。新郎进入女家,也要先到祖先牌位前行礼,女家必须给新郎赠送拜礼。女家设宴款待新郎及娶客。饭后,女家一般要向新郎索要“离母盘”(钱财)。有的家庭还索要梳头礼等。女婿离开女家时需“偷”女方家一件东西带回,意为吉利。偷的一般为酒盅、茶杯之类的小物件,由女方家人准备好并暗示给女婿。 当地人称为“得富贵”。沁县等地,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,俗称“三颗鸡蛋一壶酒,打发闺女上轿走”。襄垣一带还有“抓富贵”之俗:男女双方各在自家父母怀中抓几把预备好的钱钞,意在今后的日子里有钱花,但不能抓完,须给父母留下一些财源。

撤席后,新郎再次向岳父、岳母叩头辞行。然后乐声大作,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,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。

女儿出嫁离家时,上党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。民间认为“土能生万物,地可产黄金”,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。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。女儿出嫁时,要在炕上换上新鞋,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;或者坐在椅子上,由人抬上轿;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,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,进了轿再换新鞋。不管怎样出门,反正是脚不沾地。

女儿临行时,沁县一带,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两圈,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;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“百步”,然后由其舅、叔、兄、弟等4人伴行送亲。

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,回时不走来时路。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,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,路经寺庙、井台或石碾、石磨时,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,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。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,双方要互换“针线”,即新娘的女红消灾。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,即此遗风。

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,除此而外,平顺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;长治、屯留等地,新娘、新郎都要骑马。

迎娶这一天,新郎、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,身穿马褂长袍,后来改为制服,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。个别地方,还能见到新娘着装头戴凤冠,身穿蟒袍,腰扶玉带,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。后来不穿蟒袍了,改套红棉袄,不戴凤冠了,改戴茶色眼镜,一律改穿时装。

婚礼当天男方派尽量多的车辆到女方迎娶,头一辆必须是红车。最后最好有容积较大的车辆(如面包车),以便饭后送女方众多的亲戚。

男方最好在11点左右到女方家,以应付女方亲朋好友的刁难。(一般是善意的,上头商量不充分容易搞成真的。)较重要的是女方会有人讨要梳头钱等小款项,男方要给女方穿鞋。

【婚礼】

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,鼓乐大作,鞭炮连声,男方亲友、邻里一拥而出,迎接新娘。新娘到了男家后,男方要给“下轿礼”,新娘才下车(马)。女方嫁妆随新娘送男家后,男方查收嫁妆毕,要给持礼单者、跟新婆及运送嫁妆的帮手开付赏钱。然后举行结婚典礼仪式:一拜天地、再拜高堂、夫妻对拜、交换礼品(多为结婚戒指)、进入洞房。

有男方总管主持,大致有以下内容:介绍婚恋经过、拜天地、拜父母高堂(女方这时要正式地喊爸妈)、夫妻对拜(这时会有小的暴力行为,女方须警惕,不过一般都是善意的,不会搞成刑事犯罪。)

然后男方需要身背新娘上楼,男方最好于婚礼前一个月开始体力训练,否则尴尬。到家门口时,门上一般悬挂一件难以触及之物,需要男方肩抗新娘尽全力努力。

在郊区一带,娶媳妇的花轿到门庭,新娘头蒙花布,红毡铺地,有人搀扶,音乐齐奏,鞭炮齐鸣接到彩棚下,新郎立左,新娘站右,父母长辈坐在正中,此时宾朋高唱:

“男女才貌配一双,相亲相爱拜花堂。

五年生下三贵子,状元榜眼探花郎。

恩爱夫妻花花转,

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交拜同入洞房”。

尔后夫妇互拜,喝交杯酒,并且有对酒歌。

沁县一带,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,新娘索取“下轿钱”后,由一“全福人”相搀,踩着红毡进门。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,并取土一把,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。这叫“扫轿土”,大约是和“不带娘家土”的习俗针锋相对,你怕带来娘家的土,影响娘家种庄稼,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,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。

上党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,要把谷草秆、麸皮、瓜子、花生、核桃、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,同时念诵赞辞。这一习俗叫“撒草”或“撒喜果”,起源甚为古老,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。早先叫做“撒谷豆”,意在压避青羊、乌鸡、青牛三煞神。后来逐渐演化,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。

【拜堂】

新郎、新娘进门后,接着就要“拜堂”,又称“拜天地”。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,设一张供桌,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,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。新郎、新娘就位后,由两位男宾唱导,行三跪九叩礼,参拜天地、祖宗和父母。然后女东男西,行夫妻对拜礼。

婚宴时一般需要新娘新郎给来宾敬酒,新郎需要有一酒量大者替自己完成。宴后最好有男方车队送女方来宾回家。

【洞房】

拜堂完毕后,新郎、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。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,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,便立即将马鞍抽去。

入洞房时,由大伯子铺床,小叔子或婿家外甥提便盆。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,窗户贴大红双喜字,屋内点大红花烛。沁县一带,洞房里摆着斗,斗内装有五谷、铜镜等镇物,用于照妖避邪。灯烛悬挂高墙,通宵不灭,俗称“长命灯”。夜半,男女新人要举行“敲升子”仪式,二人倒坐门槛喝疙瘩汤,俗称“儿女汤”。汤中放枣、花生、草节等,边拌碗里的疙瘩汤,边念诵一段民谣:“左手拌疙瘩,儿女一扑摊。”同时还敲梆子念:“邦邦邦敲升子,明年就生乖孙子,男的会念书,女的会扎花,坐下一板凳,起来一海楞。”体现了沁人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憧憬。过去,从举行婚礼时就期待生子,在潞城一带,洞房门上常用的对联是:“喜今日银河初渡,贺来年玉树生枝”。新娘一进洞房,就有人把红枣、花生撒在床上,意味着早生贵子。

早先新郎、新娘入洞房后,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,行“合卺礼”。一般是新郎、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,然后将两杯酒搀兑,两人换杯饮完。

在壶关一带流行洞房酒歌:

女:这盅酒,我敬你,当家主事全凭你。

男:这盅酒,我敬你,管米管面待亲戚。

女:这盅酒,我敬你,出门遮风又挡雨。

男:这盅酒,我敬你,叫你生儿又育女。

女:这盅酒,我敬你,出门不要忘了妻。

男:这盅酒,我敬你,尊老爱幼守家底。

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,新娘回门;第九天,新娘还要再次回娘家并小住几日,叫作“住九”。大凡男女新婚,房事必然频繁,若不找点借口让他(她)们分开几日,岂不对身体有害。看来,“住九”还真有些科学道理。壶关将住九叫“接九”,有“新婚不接九,死后不如猪和狗”的俗语。

上党和全国各地一样,都有“闹新房”的习俗。洞房之夜,热闹非凡。俗语说:“不闹不发,越闹越发”。民间还有“新婚三日无大小”的习惯,婚后三天,宾客、乡邻、亲友不分辈份高低,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、新娘。人们认为,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,还能驱邪避恶,保佑新郎、新娘婚后吉祥如意,兴旺发达。

【回门】

新婚次日上午,新人向户族及亲戚长辈行跪拜礼,受礼者向新妇赠送拜礼。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,俗称“分大小’或“见大小”,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。这天,女家家长随带糕点和面食礼品,前来婿家向翁婆致贺,俗称“道喜”。

婚后第3天,上党一些地方还保留着“招嫁”,又叫“圆饭”的古老习俗。这一天,女家及其姻亲前来女婿家送饭,并来看闺女,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,吃不饱饭饿着。圆饭意味着确定与婿家的来往关系,如果不愿与婿家来往,便不来圆饭。沁县等地则叫作“看3日”或“打听三天”。

“回门”,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,也流行于上党各地,基本上是在婚后第五天的,也有在婚后第3天的,或在婚后第6、7、9、10以至12天的,因地而异。新妇回娘家,当日返回,叫回门,又叫走5日。若娘家专门派人来接,叫接5日。

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“进门”,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“回门”。新婚夫妇一块回门,成双成对,又称为“双回门”。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,有感谢岳父、岳母恩德,拜会、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;从女儿方面来说,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。不过,深受初离家门、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,对于新郎来说,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,新女婿要备受“品头论足”,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,他就招架不住。这些放肆的女孩,把烟灰、黑漆往姐夫脸上抹,让姐夫吃包有辣椒、花椒的饺子,无所不用其极。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,即使手足无措,备极尴尬,也还得满脸堆笑,听凭发落。

上党一带回门时流行请女婿,即女家宴请新婿,此后,新婿方可择便到女家。过去,请新婿必须具请贴通知婿家,新婿还要在女家住九天,叫作住九。此间新婿“会亲”,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,联络了感情,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,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。

“回门”在上党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。然而这一带还有“住满月”一种习俗,婚后满一个月,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。至此,热热闹闹、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。

新婚第一年,逢一定节日女家到婿家探望女儿,叫追节。追节一般两次。第一次是临近八月十五,随带礼品有成套的月饼和时鲜水果。第二次在临近春节,传统的礼品是花样面食,有灯糕、豆枕、面兔、剪箍等。现在普遍改用糕点。

【回顾】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?天地君亲师位是道教么?看完已经懂了吗,更多关于“天地君亲师位是道教么”的旅游关注我们:https://www.cqltzx.cn/

 

本文标题:天地君亲师神位八字合婚?天地君亲师位是道教么

欢迎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,是朋友就给他提供帮助!

 

声明:本文图片、文字、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,建议谨慎参考,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!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做删除处理,谢谢。

 

相关内容